孩子“抢”玩具时,你应该怎么做

来源:

  在说“抢”玩具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容易发生争抢行为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发展特点。

  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从18个月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是人开始迈向成为一个真正独立个体的里程碑事件。孩子在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之前,你我不分,看到的东西就要立即去拿,物权意识还没发展,不懂什么叫分享。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看到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入眼的好东西都想拥有,没有逻辑关系,行为在前,思维在后,不懂啥叫策略,也不想交朋友。说到这里,大家可以理解两岁以上孩子“抢”玩具这样的现象了吧。

  我们常常说任何问题出现时,都是一个绝佳教育机会,关键在于教育者怎么做,我们到底想让孩子学会什么?

  在孩子发生“争抢”行为的那一刻,或流露出想要的表情时,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家长按捺不住立即介入帮助孩子抢玩具,一个学习社交技能、社会秩序、培养情商和增进亲子关系的机会就此错失。有时候,这些帮助行为又会触碰到家长自己的情绪按纽,伴随着主动抢和被抢一方家长的心理落差,导致一方或双方情绪失控从而升级为大人间的矛盾冲突,留下两个小孩在一旁或观战、或莫明其妙、或惊吓。总之,孩子都在旁边经历、学习、模仿。

  当2-3岁的两个孩子出现想要同一个玩具时,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鼓励孩子大胆告诉对方小朋友自己的需要,或者用其他玩具去作交换,如果对方不同意,那我们引导孩子接纳这个现实,陪伴ta一起等待,或转移注意力,先去玩别的。这样做,我们的孩子将学会敢于说出自己的要求,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接受不同的结果,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自己的情绪,不对结果耿耿于怀。情商提高那是这样处理的必然结果。

  2、用语言轻柔地告诉孩子,按照秩序,先来后到,学会等待,如果此刻孩子哭,我们接纳他的情绪,不批评不制止,但哭也要等。这样做,我们的孩子将明白哭解决不了问题,事情有它的规则,不是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不开心哭一下是可以的。学会理解和尊重规则,不仅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的社会人,更重要的是成为能在社会环境中安全生活的人。

  3、如果自己孩子的玩具被更强势一方孩子抢走,导致孩子委屈哭泣,我们第一时间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抱抱ta, 给予情感上的安慰。待孩子情绪平复以后,可以问孩子是否想把玩具拿回来,如果孩子表示想,那家长可以教给孩子如何礼貌而坚定的去拿回自己的玩具,不需要在行动上去帮助,只需要在心理和精神上支持,默默站在ta身边,让ta自己想办处理,去做自己就行。

  4、如果两个孩子都比较外向勇猛,真的争抢起来了,此刻是最考验家长的时候。我们在一边先给自己10秒钟观察,在这个力量的抗衡中,不管是抢到的一方或被抢到的一方都可以体验和学会很多。如果家长观察事态太过暴力,会造成身体伤害,那我们立刻介入分开。如果只是小朋友小打小闹,那让孩子们在此刻体验一下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对孩子有什么坏处吗?这就是他经历的真实的人生啊。孩子的学习、接纳和承受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往往不能接受现实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通常情况下,孩子自己处理冲突时,他们都会在争斗中找到平衡和最智慧的方法解决,皆大欢喜。

  如果将教育的场景切换到家里,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让孩子能够更好的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呢?

  首先在家里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可以尝试轮流玩玩具的规则,从日常点滴开始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另外,我们还可以为孩子准备自己的小抽屉,小箱子装自己的玩具和物品,保护和建立孩子的物权,当孩子自己的物权得到尊重,他也会慢慢的尊重别人的物权。最后,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家长自己成为那样的人,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到了三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更进一步,也有了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体能更好,所以三岁以上的孩子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争抢可能性会大一些。但通常在两岁左右的时候,肢体接触不会太多,萌宝宝更多是用眼神、表情和小幅度的动作表达想要玩具。

  身为父母,我们努力为最心爱的孩子创造安全无忧的成长环境,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但养孩子的过程通常有太多的突发和不可设想情况令我们措手不及,情绪失控,这个情绪可能指向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指向他人。孩子借我们的身体而来,但只属于ta自己,并最终成为ta自己,请相信孩子的智慧。教养孩子的过程是一个特别需要觉知的过程,也是家长重新自我探索和发现自己的过程

上一篇:怎样有效调理女性失眠

下一篇:如何做一位优秀的妈嘛

铜仁人流医院